(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日,儿童读物《撞见怪老头儿》中出现多处脏话一事引发社会关注。
童书不仅关系到下一代健康快乐成长,也是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数据显示:中国少儿出版已经连续1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仅在2014年至2019年的六年间,童书总销售量平均增速超过50%。目前国内现有的500余家出版社中,涉及童书业务的有470多家。
尽管少儿出版已成为我国出版业增速最快、效益最好的门类。但少儿出版热并不等于少儿阅读强。我国少儿阅读仍存在人均阅读资源较低,城乡差别过大,阅读功利性强,阅读推广不力等问题。当前少儿读物负面问题仍较突出,暴力、黑色化、成人化现象严重,不良行为诱导、粗俗用语、传统暴力教育、篡改经典等是读物内容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少年儿童的审美和价值观造成潜在伤害。例如在一本名为《不倒过来念的是猪》的书中,有混淆是非、歪曲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内容,如“级别最高的流氓学者是王安石”“最让女人割舍不下的流氓学者是司马相如”等。据当当童书方面介绍,仅2018年当当童书在选书环节就淘汰了近10亿码洋的伪劣童书。
阅读有助于丰富人的内心世界,建立完整人格。阅读,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长期以来,国内关于少儿读物的理解存在误区,即认为这些读物必须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所以书中往往充斥很多说教性内容,很多书还是停留于用刻板的语言生硬地塑造形象、“诠释”思想。“要保障孩子阅读质量,根本还是要靠提升父母、教师等人群的素养,使其对儿童开展有效阅读指导,让好书进入孩子视野。”儿童作家孙卫卫曾呼吁。少年儿童天性活泼好动,对未知世界充满了探索欲望。他们爱玩,爱看有趣、惊险刺激和充满科学幻想的书,作家和出版社应多写多出这方面的书籍。适合孩子的读物足够丰富,也能避免低俗读物乘虚而入,挤占少儿读物市场。
“一句进入童年脑海的诗句,抵得上成人后阅读的十本巨著。”阅读对于少年儿童的引导作用意义重大。净化少儿读物,最根本的还是要加强法治。目前,专门针对于少年儿童出版物的法律规定主要有两个,一个是1995年颁布实施的《关于出版少年儿童期刊的若干规定》,另一个是《出版管理条例》。针对少儿读物市场管理,这两个法律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与细化。国家和省级层面正在加快推进全民阅读的立法工作,应把少儿读物作为一个重要方面纳入其中。同时要严查严处、大力整顿少儿读物市场,坚决清理低俗读物,净化孩子们的读书环境。各方合力严格把关,加强对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和引导,绝不让低俗读物进家、进学校。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政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