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在线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

【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乡村产业振兴好帮手 敦煌月牙泉村李广杏成村民“摇钱树”

敦煌鸣沙山下,晚风阵阵,路旁大片的果园被引得哗哗作响,引人注目,一颗颗李广杏挂满枝头,仿佛在述说着夏日的甜蜜……这是现在月牙泉村李广杏的丰收场景。然而,在过去的几年里,由于村民疏于管理杏园以及沙尘暴、霜冻的影响,李广杏产业发展一度陷入困境。

为了复兴李广杏产业,月牙泉村以建设美丽乡村为重点,引入多个科技项目,通过应用果园防霜机、培训村民等方式,推动李广杏产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李广杏树已经成为村民致富增收的“摇钱树”,为月牙泉村乡村振兴助力。


(资料图片)

嫁接生果,成就月牙泉村招牌产业

李广杏被称为敦煌的水果之王,因其光泽黄亮、汁甜如蜜而享有盛名。小小一颗李广杏在月牙泉村却有着上百年的历史,见证了月牙泉村从普通村落发展成如今热闹非凡的“示范村”,在最辉煌的时期,“李广杏是月牙泉村的招牌产业”,是村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刚采摘下来的李广杏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月牙泉村种植的李广杏具有“甜”“早”的特征,由于果园背靠鸣沙山的特殊地理环境,种植出来的李广杏品质比较高,是敦煌熟得比较早的杏子。“游客总结出经验,到敦煌买杏子都要买月牙泉村、合水村的杏子。”月牙泉村驻村第一书记姬振江说。

李广杏来历非凡。姬振江介绍,大概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河水村有个姓郑的老汉去新疆探亲,发现那里的杏子不仅品质好,口感上更是香甜,便想把这个杏子带到敦煌来,于是将杏子的接穗放到水葫芦中,用水保护避免其死掉,经过一个月的长途跋涉,终于将李广杏带到敦煌进行嫁接,“嫁接后结出的杏子没有毛,很光滑像李子一样”,所以李广杏其实就是“像李子一样光滑的杏子”,这便是李广杏的起源及其名称的由来。后来人们称之为“李广杏”,则是借这颗小小的水果,表达对一代名将李广的敬意。

成熟的李广杏挂满枝头 蒋欢/摄

对于月牙泉村李广杏的历史,姬振江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大概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月牙泉村就把李广杏种上了”。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月牙泉村的旅游业还没发展起来,当时村民主要种植李广杏,那时的李广杏是月牙泉村的支柱产业,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发展受阻,李广杏产业滑坡

李广杏以味道鲜美可口而闻名,但它盛花期怕大风,挂果期怕霜冻。近几年,敦煌市相继发生沙尘暴和霜冻天气,给李广杏生产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姬振江对李广杏的生长规律极为了解,“四月份,杏树开花坐果时,敦煌就容易出现霜冻天气,受霜冻影响后,杏树的花苞会掉落,坐果会冻死”。

日常管护得当的杏树,在面对极端天气时,能增强自身的抗灾能力,降低受灾程度。但是村民将主要精力投向农家客栈、驼运等旅游服务业,对果园疏于管理,除了导致杏树抗灾能力变弱,还会使树木老化、病虫害滋生、挂果率低等问题凸显,李广兴产业发展面临杏园管护不足的问题。

“所有的李广杏都是需要嫁接的,吃李广杏吐出来的杏核,长不出如此甜的李广杏”,姬振江说。因此,种植李广杏需要村民下很大的功夫才能见到成果,除了种植,还要嫁接、除草、打药,而且几十年树龄的果树十分高大,长在中上部的杏子难以采摘,常常需要人工架设木梯爬到树顶,如此费力且危险,常常让年轻人望而退却。

采摘李广杏用的梯子 李江萍/摄

绝处逢生,科技助力产业复兴

李广杏产业作为月牙泉村第一产业的支柱,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顽强的生命力。着眼扭转月牙泉村李广杏产业滑坡的问题,月牙泉村帮扶单位敦煌市科技局于2022年3月在该村组织实施了李广杏更新复壮及防冻技术应用项目,提供项目经费10万元,该项目已经于2022年年底完成验收。今年,敦煌市科技局继续发力,先后协调争取酒泉市李广杏更新复壮技术示范推广、敦煌市新型防霜机在李广杏防霜中的实验与示范两个科技项目在月牙泉村落地实施。

截至目前,三个项目共开展更新复壮、修剪树木、喷洒防虫农药、测土施肥、防霜冻技术实验推广等技术服务20余次,开展现场科技培训4次,受训300多人次,引导全村各组实施统一施肥、统一修剪、统一防冻、统一防虫等标准化生产,辐射带动了全村李广杏产业良性发展,极大提高了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训还是有用的,知道该怎么去施肥、防冻之类的,以前做得不够好。”曾参加过科技培训的刘阿姨对科技项目很是认可。

在李广杏园,我们参观了为李广杏保驾护航的果园防霜机,“这个机器采用风机扰动气流的方式,中和地面温度,来达到防止霜冻的效果。”姬振江自豪地说。与传统的防霜技术相比,果园防霜机具备环保、成本低、效果显著的优势,一台果园防霜机可满足早春时节8至12亩果园的防霜需求,有了这样的防霜技术,还能提高村民种植李广杏的积极性。

杏园里的果园防霜机 李江萍/摄

在科技项目的帮助下,李广杏得以科学种植,结出了累累硕果,并在现代交通方式和物流技术的加持下,销往全国各地。李广杏包装好后,由于果皮极薄,鲜果不易储存,成熟后为了保留其最好的味道需要尽快食用,因此销售到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李广杏采用空运的方式进行运输,将李广杏快速送达消费者手中。

李广杏的包装纸箱 蒋欢/摄

“以前只有我们敦煌人吃李广杏,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公路、铁路等交通方便了,李广杏走出敦煌了。”说到这,姬振江笑容满面,难掩喜悦之情。现在的李广杏,有的被当地村民和游客当成礼物送给亲朋好友,还有很多乘上电商的东风,在直播间进行销售,而后“飞”往全国各地,与全国各地的食客开启一场跨越山海的甜蜜奔赴。如今的月牙泉村正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壮大李广杏产业的实力,乡村产业振兴事业呈现出勃勃生机的景象。

(作者黎红霞、李江萍、蒋欢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研究生,指导老师郭翠玲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