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在线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

读书 | 清华大学与圆明园有何关系?解密档案里的清华-环球今热点

《档案里的清华》

金富军著


(资料图片)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一座清华园,半部近代史。本书以清华大学校史档案为主线,讲述了从庚子赔款、清华建校到1949年前后这半个世纪中的人与事,是一部反映20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与家国情怀的心灵史诗。本书收录了1928年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就职演讲手稿、1940年冯友兰就“大学课程设置”等问题向当时教育部起草的呈请函、中国当代物理学先驱和奠基人叶企孙批改李政道的试卷……作者通过100多份难得一见的档案解密档案里的清华,对时代人物之间的因缘际会抽丝剥缕,对深藏于历史深处的事件考证还原,将中国近代史上风云变幻的时代变迁、政治人物的权力博弈、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等鲜活地再现于纸上。

>>内文选读:

扩充大学之用——清华大学与圆明园关系述略(节选)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占地350公顷(5200余亩),是清朝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它既有中国传统园林的婉约多姿,又吸取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各种不同风格建筑浑然一体,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不幸的是,这一世界名园于1860年10月惨遭英法联军野蛮地劫掠焚毁,以后又经历了多次毁灭和劫掠,最终沦为一片废墟。

清华园毗邻圆明园,前身为熙春园,长期为皇子分封园林,中间曾有约50年为皇帝御园。1911年,清华学堂在清华园成立。校名中“清华”即来自地名清华园。中华民国成立后,根据教育部“从前各项学堂均改称为学校”的命令,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至1928年改为“国立清华大学”。

随着学校发展,校园面积日益促狭,而一路之隔的圆明园却长期荒芜,园内文物损毁严重。于是,学校领导逐渐产生征用圆明园想法,一则扩大学校办学空间,着眼于学校长期发展;二则也可以更好地保护古迹。但圆明园本身具有的高度文化和政治象征意义,预示着将其划拨清华不会一帆风顺。

接收后的风波

1934年4月4日,清华虽然与北平市政府办理了接收圆明园的手续。但应该说这只是形式上的接收,随之而来的诸多困难,使得清华直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都未能实现对圆明园真正意义上的接管。

首先,清华接收圆明园后,随之而来的是如何管理园内佃户问题。

接收圆明园后,清华一方面立即着手调查圆明园房屋租赁情况并抄送住户名单,函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查阅。清华管理圆明园地亩办法奉教育部第14821号命令,商同内政部会议修正,准予备案。另一方面,清华发布公告,要求园内佃户缴纳租金。但是,佃户李文奎等人一面呈请行政院,请其收回圆明园拨给清华的成命,一面撕毁清华布告,拒缴税款。税款无法收缴,1935年,清华给北平市政府缴纳税金也因此停止支付。停止支付税金,成为抗战后北平市政府拒绝划拨圆明园给清华的口实之一。

其次,北平市政府或明或暗支持部分佃户的抗议行动,继续阻挠清华接管圆明园。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电请行政院收回将圆明园拨给清华的命令,恢复圆明园以前管理体制。北平市市长秦德纯也函请清华,希望清华能做出让步。作为北平最高军、政领导,宋哲元、秦德纯的姿态,势必严重影响到清华对圆明园的接管工作。

国立清华大学管理圆明园地亩办法

再次,处于准备抗战的战略考虑,清华与湖南省政府签署秘密协议,清华在湖南开展各种研究。其中包括由湖南省政府提供部分土地,清华大学与湖南省高等农业学校合作的项目,并订立合作办法。这样一来,完全、真正接管圆明园便显得不是很迫切,原来制定的圆明园管理办法的相关办法暂缓实施。

最后,当时整个国内,尤其是华北局势日益严峻,很多教授主张从速准备,“以应付可能发生的战争。为了使学生准备作战,许多教授也改变了他们的授课内容”。梅贻琦校长在1932年开学典礼上,不无担心地指出“华北的危机,是随时可以触发的”。秘书长沈履在1936年度开学典礼上明确指出:“清华是在北平,北平现在已经是国防的最前线,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在这种大形势面前,清华校方预先为未来全面抗战做准备。1935年,清华决定停止在校内修建一所规模颇大的文、法学院大楼,把40万元基建款项转投长沙岳麓山,筹建一套新校舍,以作为华北战事爆发的退步。

以上种种原因,使得清华对圆明园管理进展缓慢,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清华未能对圆明园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拥有与管理。

作者:金富军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朱自奋

关键词: